長者專區(qū)
西漢獸面紋蹄形三足青銅鐎斗
□市融媒體中心 李祖珂
唐代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中寫道:“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fēng)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其中的“刁斗”就是鐎斗,,最早載于司馬遷的《史記》,,是古代一種重要的青銅器具。關(guān)于它的用途,,各有分說,,有人說它是溫酒器、煮茶器,,也有人說是一種行軍用具,。
在雅安市博物館的二樓展柜中,就有這么一件西漢獸面紋蹄形三足青銅鐎斗,,于1985年從蘆山縣出土,,自此走進(jìn)大眾視野,成為人們探尋古代文化的珍貴線索,。
這件鐎斗斗身上口外徑16.7厘米,,內(nèi)徑14.3厘米,深6厘米,通高10.9厘米,,整體呈盆形,,腹部有四道凸旋紋,底沿有寬0.5厘米的凸紋一周,,獨角龍形曲柄,,獸面紋蹄形三足,造型獨特而精美,,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其獨特的造型,不僅展現(xiàn)了古人的審美意趣,,更與其實用功能緊密相連,。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人們加熱羹湯,、粥之類的流食時,,可直接把帶足的鐎斗放到火盆里;若要溫酒而飲,,也能在鐎斗下面燒火加熱,,或?qū)⑵鋽R置到熱水中,十分便捷,。
而在軍旅生活中,,鐎斗發(fā)揮著多重作用。據(jù)《史記》記載,,古代軍中沒有大鍋大灶,,士兵一人攜一鐎斗,其容量一斗左右,,按量領(lǐng)取糧食,,可作為飯鍋用以炊煮,。到了夜晚,,軍營里巡邏的兵卒敲擊鐎斗,可發(fā)出聲響,,相互警示,,保障營地安全。
在兩漢至魏晉時期,,鐎斗頗為流行,。宋代時期,隨著瓷器工藝的成熟,,鐎斗也徹底退出了社會生活領(lǐng)域,。這件西漢時期的獸面紋蹄形三足青銅鐎斗,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我們與古代文明對話的橋梁,,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社會的生活百態(tài)和古人的智慧光芒,。
Copyright@2003-2022 yunmq.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辦:雅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雅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電子政務(wù)科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5118000022 川公網(wǎng)安備51180202511865 蜀ICP備130213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