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文”朋友:
您好,!您的來信乙權(quán)同志很重視,,責成我鎮(zhèn)認真研究解決,現(xiàn)將您反映的問題回復如下,。
一,、城北村三組彝族同胞基本情況
城北村三組彝族同胞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從其他地方盲流到城北村三組椏口上(小地名)開荒種地,后原農(nóng)場鄉(xiāng)人民政府(后并入新棉鎮(zhèn)人民政府)為他們解決了戶口,,現(xiàn)有戶籍人口6戶21人,,長住人口28人,,適齡就學兒童17人(含長住人口)。
二,、道路基本情況
彝族同胞居住的椏口上是縣城邊上的山上,,海拔約一千多米,有一條機耕道(未硬化)是從縣城經(jīng)城北村一組至城北泓渡寺止(約1公里),,從泓渡寺到他們居住的地方約2公里,,原有一條僅能供摩托車通行的生產(chǎn)生活便道,2017年,,新棉鎮(zhèn)人民政府爭取資金2.1萬元,,加寬擴建成機耕道。2018年,,被雨水沖毀后,,又爭取資金3萬元進行了維修。現(xiàn)在,,機動車輛均都能直接開到家門口,。
三、水電,、通訊基本情況
彝族同胞居住的椏口上,,水電、通訊三通,,每戶人家都安裝了電視接收器,,收看電視節(jié)目沒有問題,能滿足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
四,、子女就學情況
城北村三組彝族同胞子女在縣城聯(lián)合小學就讀,同我縣其他高山村組群眾子女一樣,,就讀的是寄宿制學校,,每周回家一次。您信中所述“下午四時出發(fā),,經(jīng)常到家時已經(jīng)晚上十時了”,,孩子在路上行走了6個小時,唯一的解釋就是孩子貪玩,,邊走邊玩,,以至于到家時間過晚。當然,,讓七八歲的孩子每周奔波在上學路上,,確實辛苦,但我縣有些高山村組群眾子女每天上學都要走更遠更難走的道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艱苦的條件更能磨練人的意志,,每周的奔波,更能鍛煉人的體魂,。無論條件如何的艱苦,,我們都要讓每一個適齡兒童上學,唯有讀書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改變他們的生活,。
改善高山村組群眾生活現(xiàn)狀一直以來都是政府致力工作的重點,無論是搬遷還是改善都需要一步一步去落實,,當然,,更需要象您一樣的有志青年去改變,我們也希望您研究生畢業(yè)后能去到更偏遠,、更貧窮,、更落后的地方,去改變他們的生活,,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攻堅做出應有的貢獻,。
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guān)心和支持,若您還有什么疑問,,或好的意見,、建議,歡迎您致電我鎮(zhèn)咨詢,、反映,聯(lián)系電話:0835-8859333,。
新棉鎮(zhèn)人民政府
2019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