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縣黃山店是“背簍精神”的發(fā)源地,,當年在黃山店分銷店負責人王硯香的帶領下6名職工在這里為供銷合作社的歷史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一筆,。雖然,現(xiàn)在黃山店分銷店已經(jīng)沒有了,,但82歲的王硯香對那段經(jīng)歷仍然念念不忘,,他翻開了老照片和早年收藏的剪報,講起當年的事如數(shù)家珍,,那段紅色的回憶永遠無法在王硯香的腦海中褪去,。
“艱苦的路我們不走,群眾就得走”
1958年,,北京市房山縣黃山店村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按照“三上山”(人上山、畜牧上山,、生產(chǎn)資料上山)的戰(zhàn)略部署,,生產(chǎn)大隊與群眾全力開墾荒山,,開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設。黃山店地處深山,,溝壑縱橫,,7個生產(chǎn)大隊的540戶社員、2800人,,分居在35條山溝里和十幾個山坡上,,同時還有十幾戶牧羊和護林的社員,獨居在高山上,。村和村之間抬腳就是翻山越嶺的羊腸小道,。作為村中唯一的供銷社分銷店,社員買東西只能請假下山來買,,住在高山上的社員清晨出門,,等買好東西回到家,也快日落了,。有時,,陰雨天山路濕滑,大雪天看不見道路,,社員下山也很十分困難,。
在得知社員與群眾的困難后,黃山店分銷店的負責人王硯香提議將生活中所需的煤油,、醬油,、針線、成藥等各類商品送上山,,幫助大家節(jié)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幾經(jīng)討論,,王硯香主動挑起重擔,,帶頭為社員和群眾送貨上山。由于山路狹窄崎嶇,,有的地方還需要攀爬,,運送商品的工具只能選擇用背簍裝載。就這樣,,王硯香與6名分銷店的職工每日輪流為山上的生產(chǎn)大隊和群眾運送商品,,將商店背在了肩膀上。
時間久了,,有些分銷店的職工產(chǎn)生了意見,,有的說:“山路難走,我們別背油鹽醬醋這些沉東西,既費力卻又買不了多少錢,?!庇械恼f;“背一匹布只有幾斤重,,可以賣幾十塊錢,;背一百斤鹽挺重的,才賣13塊錢,?!贝蠹艺J為,山路難行,,背些價錢高的商品,,一趟可以賣幾百元,這樣才值得,。王硯香聽到這些意見后深知大家的辛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我們背簍上山銷售就是為了方便群眾生活,,支持生產(chǎn)建設,,只要是對生產(chǎn)建設有利的,,哪怕是一分錢的東西我們背上去也是值得的,。這艱苦的路,我們不走群眾就得走,,我們一個人走一遍,,就免得群眾很多人都走一遍?!甭犃送醭幭愕脑?,職工們統(tǒng)一了思想,也堅定了背簍上山銷售的信念,。
“只要群眾有需要,,不管多難我們都盡力滿足”
在談論到為群眾提供服務是否辛苦時,王硯香翻開了幾張老照片,,照片上正是他當年走山路為群眾送貨的場景,。王硯香堅定地說:“為了方便群眾,我們都不辭辛苦,,只要群眾有需要,,不管有多難我們都一定盡力滿足?!?/span>
在1958年到1965年的7年時間里,,王硯香與黃山店分銷店的職工們,不畏風雨每天堅持為山區(qū)的群眾送貨,大到上百斤重的水缸,,小到幾分錢的繡花針,,只要是群眾需要的,他們一定滿足需求,。此外,,為了方便群眾,在不損壞商品完整性的條件下,,王硯香采取了拆,、數(shù)、裁的銷售方法,。成盒成包的商品可以拆零的就拆零供給,,論斤論兩的商品也可以按個數(shù)供應。一分錢的買賣,,一天不管有幾次,、幾十次,他從不嫌麻煩,。
此外,,只要有利生產(chǎn),王硯香連理發(fā)的事也會管,。有一次,,他背著背簍到離黃山店18里地的山村葫蘆棚去送貨。送到半路,,看到幾位社員空手向黃山店走來,。王硯香想:現(xiàn)在山里的農(nóng)活正忙,他們成群搭伙下山干什么呢,?臨近了,,他高聲問:“下去干什么?”“到黃山店理發(fā)去,?!睅讉€人同聲回答,王硯香邊走邊想:黃山店那個小理發(fā)館,,只有一位理發(fā)員,,大伙一等就是大半天。社員們下山理發(fā),,不但不方便,,而且會影響生產(chǎn)。他想:要是我學會理發(fā),,連供應,,帶收購,,還管社員理發(fā),社員不就方便啦,。
于是,,王硯香就利用業(yè)余時間練理發(fā),在理發(fā)技術熟練后,,他每次上山時,,背簍里就裝了一把理發(fā)錐子和一把剪刀,向社員們傳授理發(fā)技術,,使每個山村都有人學會了理發(fā),,從此以后社員們理發(fā)再不用往山下跑了。
“背簍雖然不好找了,,但精神仍在傳承”
1992年年底,,王硯香正式退休了,可是退休后的王硯香仍然十分關心供銷合作社的發(fā)展,?!拔颐刻於紩磮蠹垼斣趫蠹埳峡吹接嘘P供銷合作社的消息時,,我會認真的讀完,。”王硯香笑著說,,“對供銷合作社的這份感情已融入血液中,。”
除了看報紙外,,王硯香有時還會翻看當年的工作日記,。他是一個很細心的人,,上個世紀60年代的工作日記,,他至今還完好無損地保留著。工作日記的頭幾頁,,是他當年摘抄的焦裕祿日記,,這是王老當年用來激勵自己的。
翻閱王硯香的工作日記,,看到最多的是一組組的數(shù)字,,其中有生豬收購價格,生豬獎糧標準,,活山羊,、活母雞收購標準,內(nèi)銷核桃標準,,出口核桃標準等等,。“當年在供銷合作社搞收購,本子上記錄的是市里制定的價格,,叫做‘明碼標價,,公之于眾’??蓜e小看這一組組數(shù)字,,它可是當年連接黨、政府和農(nóng)民之間的橋梁紐帶啊,?!?王硯香說,“市委市政府對山區(qū)農(nóng)民的一些政策,,往往就是通過供銷社宣傳出去的?,F(xiàn)在背簍雖然不好找了,可是背簍精神人們并沒有忘記,,背簍精神仍在一代代的傳承,。”
2009年12月27日,,在“影響中國供銷合作社60年”活動頒獎典禮上,,王硯香獲得了“文明傳承獎”。現(xiàn)場放映的一段電影《紅色背簍》的片段,,勾起了老人數(shù)十載的記憶,。王硯香在現(xiàn)場激動地說:“現(xiàn)在路通了,精神仍在傳承,?!?/span>